斋醮什么意思(道教“斋醮”和“科仪”)
科仪是道教术语,常常与斋醮联用,称为斋醮科仪,用来笼统地指称道教的宗教形式。早期科仪与斋醮有所区别,斋与醮也有所不同。科仪比斋醮的含义更宽泛,是对道教的经诰、戒律、规范、礼仪等多方面事相的统称,所谓“科仪”即是对道教从教规范各个方面的概括;斋醮则是道教祭祀仪式的总称。约宋代后,“科仪”开始作为道教仪式的总称,又因仪式以斋醮为核心,所以一般又称为“斋醮科仪”,主要指斋醮的门类与仪式。民间则俗称其为“道场”“法事”。
“道场”在唐代时本指举行仪式的地方,唐末五代至宋代后,“道场”一词在民间普遍的成为道教斋醮科仪的指称;“法事”本是佛教用语,指行法之事,唐代后,民间也以“法事”泛指道教的斋醮科仪。
科仪
科仪名称的形成,有一个历史过程。科与仪连用,虽然也出现得很早,但二者在含义和用法上又有区别。“科仪”联称,在存世的道书中,最早见于约东晋南朝灵宝派的《洞玄灵宝道学科仪》内容包括言语、讲习、禁酒、忌荤辛、制法服、巾冠、山居、斋、醮、燃灯、奏章等,各立品目,反映了道士修道生活和建斋设醮的各种行为规则。唐代有道士朱法满作《要修科仪戒律钞》,内容也包括传度仪范、奉道仪轨、各种斋法、戒律、殿堂造设等许多方面。约宋代后,科仪联用开始作为道教仪式的总称,又因为道教仪式以斋醮为核心,所以科仪又常常与斋醮联用,称为斋醮科仪。科仪的指意不像唐以前那样宽泛,而主要指斋酸的门类与仪式。
科
“科”,原意为量度,后引申为品类、等级、法令和条例等。南北朝时期,道教常以“科”和“戒”、“禁”等连用、表示对于道士行为的规定。在早期道书中,“科”用来指称道教的各种科律教法。《陆先生道门科略》中称:“虽奉道法,不遵科禁”“愚伪道士,既无科戒可据”等等,均以“科”作为道教徒行为的规定。《洞玄灵宝道学科仪》中,“科仪”连用,其内容包括道士修道生活和建斋设醮的各种行为规则。
如果按照道教的传统说法,将道教分为“理”与“教”两个层面,则“科”为“教”之别名,都可以用来指称道教的各种教法。早期道书有《九真明科》《四极明科》等,都是涉及道教的经诰、信仰、戒律、规范等诸多方面的科律教典。北魏时寇谦之改革天师道,革除旧教法,制立新教法,造作道书以推行新教,书题为《云中音诵新科之诚》,托称受太上老君之命,“宣吾《新科》,清整道教”。“新科”即新教法,也即新道教。
“道教”是相对于其他宗教而言,示其区别,“科教”则是站在道教内部概括该教派的教法内容。北周武帝时,编修有大型道教类书《无上秘要》,将此前出世的道书按义类品例摘录成帙,构成完整而博大的教理体系,其体例结构则“义类品例四十九科”,此所谓四十九科,是对道教经教体系的重新分类和建构,将不同的道派融合为一体,也是对道教的全面统合“科”的外延依然很广。
大约成书于隋唐之际的《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开始以“科戒”综括除教理之外,有关制度化、规范化建设的各类教法。而自唐宋以来,“科”遂主要指斋醮法式。如金允中《上清灵宝大法》中多以“科法”、“科式”、“科条”指称“斋法”、“斋式”和斋仪规定,并且出现有“黄箓悉有科仪斋法,出于灵宝”之句。明代后,“科仪”逐渐被当成仪式之义被广泛使用。
仪
“仪”,意思是礼仪、仪式。对于道教的教法而言,有着自成一套礼仪规范、仪式准则,其内容与常俗仪范有所不同,道士的行持坐卧符合这些仪规,便构成了道教的外部特征。结合道教的教法而言,“仪”的内容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传度仪或称授度仪,包括传经、授箓、传戒、度人出家等方面的法式规范;另一种是坛仪,如坛场布置、登坛位次、法具安置、作法仪轨等,这类仪式主要用于斋醮。
道教又有所谓“威仪”。据南朝梁陈时道士宋文明的解释,“威仪”是“玄圣所述法宪仪序、荐谢品格”。具体内容即明真斋等六种斋法。《道藏》三洞各分作十二部,其中第七部即“威仪”。其中又有《正一威仪经》,所述威仪凡三十种,即受道、法服、人、启奏、读经、讲经、事师、奉斋、受戒、忏悔、礼拜、烧香、燃灯、鸣钟、鸣磬、章奏、醮请、法具、食器、器用、居处、卧具、屦、井泉、用水、饮食、动止、游行、住观、死亡,囊括了入道奉教及道士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是对各种教规的综括。
斋醮
斋醮是道教特有的一个名词,是道教祭祀仪式的总称,有时也称“醮”、“坛醮”。其具体名称与种类繁多,如金箓斋、黄箓斋、明真斋等二十七种斋法,三皇醮、五岳醮、罗天醮等四十二等醮仪。道教斋和醮都很早就形成。约晋末起,有斋醮并称或连称的。宋代以后,斋醮习惯联用,来指称道教的仪式活动。但道教史上,最初斋和醮的含义是大不相同的,斋以洁净禁戒为主,醮以祭神为义。但斋、醮仪轨也不是完全不相干。斋法中临近尾声、须设醮散坛;醮法之先,亦必斋戒。
唐以前,斋法为主流。宋代起,醮法兴盛,渐成为道教仪式的主流。但斋法成熟较早,后兴的醮法在许多方面多取则、仿效斋法,二者逐渐趋向。明代后这种趋势更加明显,当时,朱元璋拟定释、道科仪格式,其中道教格式称《大明玄教立成斋醮仪范》所收皆称为醮仪。之后,“斋”和“醮”,常合称,以此泛指道教的仪式活动。
斋
斋,原意为禁戒、洁净,是指古人祭祀前的一种戒洁身心的行为,如沐浴更衣,戒慎行为,不饮酒食肉,不行房事等,使身心洁净,表示对神灵的虔敬,从而达到祭祀目的。古人祭祀鬼神必先斋,所以《礼记·典礼上》中说:“斋戒以告鬼神。”。道教继承了先秦斋为戒洁之说,并总结规范出一套系统化的斋法仪式。《太上太真科》中解释:“斋者,齐也,洁也,净也。”杜光庭《道门科范大全集》中说:“斋者,所以斋洁心神,清涤思虑,专致其精而求交神明也。”
也就是说道教所谓的“斋”也是一种与神明沟通之前的斋洁身心的行为。《玄门大论》提出了九种斋法:粗食、蔬食、节食、服精、服牙、服光、服气、服元、胎食。这些都是从饮食上以节制自己。道教设斋降神,有其宗教之功能,或为祷祠祈福,或为忏悔谢罪,或为消灾救病等,不同的祈祷事相就有不同的斋法形式,因而道教的斋法种类众多。斋的意义也不限于斋洁身心,而是发展为一套程式化、规范化的道教仪式系统。
在道教早期,五斗米道就有旨教斋、涂炭斋等简单古朴的斋法形式。南北朝时期,陆修静整理编撰斋法,建立了九等斋十二法的斋醮体系,奠定了斋法的基本范型。唐宋时期,又经过张万福、杜光庭等人的补充、整理,道教斋法更加完善,其仪式结构基本定型。宋代斋法虽然仍有发展,但斋法已渐衰,醮法兴盛。
醮
“醮”,原意有二。一指古代士人加冠和婚娶时的仪礼;二指祭祀之意,其来源于民间礼俗,《高唐赋》中说:“进纯酒,祷璇室,醮诸神,礼太一。”即祭祀太一诸神的旧俗。道教继承了醮祭的民间旧俗,并形成自己的醮法仪式。
《正一威仪经》称:“醮者,祈天地神灵之享也,亦有多种。”南北朝时,醮祭开始流行,《辩正论》中就说:“从汉末张陵以鬼道行化,遂有道士祭醮”。《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中称“诞真降圣,乞恩请福,谓之醮”。
陶弘景的《众醮仪》中,从天地山川,星辰岳渎,及安宅谢墓,呼召魂神,均有醮法。醮祭的仪式也逐渐规范化。《隋书·经籍志》中说,在星辰下陈设酒果等物以祭神,是道教醮祭的基本法式。但道教之醮与一般的祭祀,在供品上有差别。《无上黄箓大斋立成仪》中说,
“有酬酢曰献,无酬酢曰醮。醮者,用酒于位,敬以成礼也。”“以为牲栓血食谓之祭,蔬果精珍谓之醮。醮者,祭之别名也。”
相关阅读:
- 2024-12-25 10:31:15 神器在手,荣耀我有:正义使命下的传奇霸主荣耀之战!
- 2024-12-25 10:16:12 揭秘斗破苍穹:Boss查询手册,一册在手,天下我有!
- 2024-12-25 10:01:19 淬体之道启新篇,修炼之旅传奇续:霸主之路
- 2024-12-25 09:46:26 修罗魂环新纪元:觉醒第二十条,传奇霸主诞生
- 2024-12-25 09:31:44 上古遗迹揭秘,斗罗大陆风云再起,传奇霸主谁与争锋!
- 2024-12-25 09:16:29 DNF手游:剑魂生命套和武斗服怎么选,千年和牛头怎么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