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生活常识 >

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时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的代价)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9-03 10:45:20    

1971年,美国尼克松政府违约,让美元与黄金脱钩,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当我们回首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以来的这段世界经济发展历史,我们会发现,世界进入了流动性过剩的年代。

流动性过剩体现在两个方面:主权货币的滥发与金融业的无序发展。

1、当美元与黄金脱钩后,滥发美元就成为美国政府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其实,历史上许多国家都干过相同的事,但它们都因此而付出了惨痛的代价。1918年至1924年,德国魏玛共和国就因滥发货币而经历了恶性通货膨胀。1919年底,德国马克虽然大幅贬值,但1美元还可以兑换48马克。但到1923年底,1美元可以兑换到4.2万亿马克。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滥发货币也导致了恶性通货膨胀。以米价为例,1949年1月金圆券1000元还可以买一石大米,而到了4月21日,已经是180万元一石。通货膨胀让魏玛共和国被纳粹党取代,而通货膨胀也让国民党政府失去了国统区民众的支持。

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用滥发货币的办法来“稀释债务”,发的美元流到了全世界。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后,美元成为独一无二的世界储备货币,人们习惯存大量的美元作外汇储备。而美元与黄金脱钩后,虽然美元可以大幅贬值,其信誉受到影响,但美国又说服了石油输出国组织,让美元成为石油的唯一定价货币,创造出巨大的美元需求。美元流动性过剩引起了石油价格的暴涨,而石油在经济中的基础作用又导致全球的全面通货膨胀。

滥发美元是美国政府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


美联储不断调节利率,表面上要“稳定”美元,稳定美国的通货膨胀率,但却造成了世界上巨大的“附带损害”。美联储降低利率,美元流向世界各地,特别是流向那些资本市场不设限的快速发展中国家,推高了那些国家的金融资产(包括房地产)价格,促成表面繁荣。当美联储收紧银根时,美元回流美国,过剩美元造成的金融泡沫破灭,当地金融机构陷入危机,经济大幅衰退,美国又割了一遍当地的“羊毛”。从20世纪80年代的拉美危机到90年代的亚洲危机,几乎都与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周期有关。

最近一些年来,美国使用“债务货币化”的办法似乎上了瘾,美联储从疫情以来买入的债券数量就堪比从2008年的金融危机以来所购买的债券。中央银行从市场上购买债券就是“印钞票”,如此印钞票的后果可想而知。无独有偶,除了美联储外,欧洲央行、日本央行也都在干着同样的事情,争先恐后地向市场注入“流动性”。欧洲央行和日本央行除了购进债券,释放出货币外,还执行名义负利率,强迫银行等金融机构放贷。欧元与日元也都是国际市场上的“硬通货”,这么多货币在国际市场上流动,造成了金融市场价格的大幅波动。而许多搞实体经济的企业却被这些资源价格的大幅波动弄得手足无措,因为本来好好的买卖就会被原材料或能源的价格暴涨暴跌搞成赔本买卖。

2、从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金融市场“去管制化”以后,金融机构与金融交易呈几何数增长,虽然纸面上的财富增长不少,但对实体经济的促进并不太大。金融资产膨胀虽然对吸收过剩的货币发行有利,没有让货币流入实体市场,没有促成物价的全面上涨,但是,却制造出一个接一个“繁荣——崩溃”的怪圈。似乎资本市场上没有泡沫就不能正常运行。但泡沫一定会破灭,所以维持这种怪圈就要不断地制造“神话”,让可怜的股民们相信,只要跟着这些“神话”,投资风头上的金融资产就能一夜暴富。

金融业的无序发展造成了无数金融富豪,但他们创造出的只是纸面上的财富。当今的金融衍生品交易已经与实际需求完全脱钩,以石油期货交易为例,每年石油期货交易高达3800多亿桶,而每年全球石油消费只有360亿桶左右,石油期货交易量是石油消费量的10倍多。多数的石油期货交易只是那些金融机构在做,在赚差价,它们并不关心最终用户在哪里。石油期货交易虽然是金融交易市场上的重要产品,但恐怕不是期货与实物之间差距最大的交易。

石油期货的交易量远超石油消费量。


换句话说,虚拟经济与实物经济脱节的程度非常高,金融资产的规模比实物资产的规模大出去恐怕不只10倍。而且大多数虚拟经济就是在那里空转,最后并没有转化为实物。金融本应该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它只是一种工具。但如果金融发展本身变成了目的,它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应不应该重新评估?

已故的美国经济学家拉鲁什曾引用物理学“熵”的概念来形容经济中的一些现象。熵是德国物理学家鲁道夫•克劳修斯提出来的,指不能用来做工的热能。拉鲁什认为,推动社会与经济进步的是创新,特别是技术创新。只有技术创新才能减少投入,增加产出,使经济发展可持续。其实,汉语里的“经济”就有这个意思。能减少投入、增加产出的活动,就经济。否则,就不经济。当代金融业无序的发展会不会成为我们这个社会的熵呢?如果一个社会如果变成熵式的,就是耗散式结构的,它会消耗大量热能却不产生什么真正可用的价值,最后会耗尽整个社会的资源。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笨百科 鲁ICP备20240533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