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生活常识 >

无欲无求的真正意思(“无欲无为”就是“躺平”么?)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07 08:31:24    

什么是无欲无为?

无欲就是没有欲望,什么也不想了么?无为就是无所作为,什么也不干了么?无欲无为就是“躺平”么?

我们中国汉字中的许多“字词成语”,压根就不是通过“字之意”中的——“道之理”去理解的,而是要通过“字之义”去感受其中的“道之意”,才能明了其真义!


什么是文字?

文交阴阳,字通天地。


中国汉字中的很多字词成语,其实都是修行指南,修真宝典,无欲无为就是其中之一。通过上一篇文章《仓颉造字——成语真经》系列——《为什么说修行就是修心,如何修心?》这篇文章,通过诠释十全九美、十全十美与完整无缺这三个成语的含义,揭示了修心的根本方法——“修缺补漏”,这一篇文章将通过诠释“无欲无为”这个成语揭开修心的本质!

一、什么是“无”

“无欲无为”中的“无”,无,通常按字理表面的文意去理解,是指“什么也没有”,但“无”的真正含义,不是简单的“什么都没有”的意思。

“什么都没有”只是对无的“外相”——“无相”的描述,通过对“无”的这个“名相”——“无相”的“相态”,去意会“无”的“性态”,才能认识到“无”的另一“本相”——无性。认识到“无”的“无相”与“无性”,才能理解“无”的“本态实相”——“中相”,继而才能明了“无”的本质“真相”——真无。“无”并非是什么也没有,而是一种存在的状态,简单讲,“无”是“相无性有”

“无中生有”这个成语,就是对“真无”本质“最全息”的诠释。这个成语中的“无”字描述的就是“无的外相——无相”,“有”字描述的就是“无的本相——无性”,而“”字就是在描述“无”的本态“实相”,“生”字就是对“无的三相之间相互应化作用形式”的描述。“无中生有”这个成语完整的描述出了“真无”的“全息之象”——“真象”!

什么是“真无”?“真无”就是“道”。

真无的外相、本相、实相三者之间的应化逻辑关系,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句话中的逻辑脑图,而这个脑图,就是解译汉字与理解《道德经》的密钥!

在老子的《道德经》中,《道德经》中的“无”,其实是在从名相上对道的“性态”进行写照。“无中生有”这个成语中的逻辑,就是理解“道”的一套逻辑系统。在《道德经》中,其实有很多借与道的“无性特征”相符合的事物去写照道的道义,如“上善若水”中的“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中的“谷神”等!

以“谷神不死,是谓玄牝”为例。

要理解“谷神不死,是谓玄牝”中“谷神”的含义,就得懂“谷”字之中的意境。这里以含有“谷”字的组词——“山谷”这个事物为例,解释“谷”字的真正字义以及其中所蕴藏的“道之意”。

通常一提到山谷,就会让人从脑海中联想到一副如“山水画”一般的意识场景。

两山之间为谷,谷就是山与山之间的那一片空白虚无的部分,这就是谷字之中的“相无意境”——空无。但山谷的这种空无,并非是啥也没有的,山谷总是风起云涌,云雾飘缈的,它是内有乾坤,生化万千的,这就是山谷之中的“性无意境”——无中生有!

道亦如此,看不见又摸不着,却又无处不在,可化万法,可生万物。所以了解了“谷”字中的意境,就能知道谷神是什么含义了,就能够从“谷”字之中感受到下句“玄牝之门”中所谓的“玄牝之门”具体是一种什么状态了。“玄牝之门”就犹如是山水画之中那些“空无的白”与山体“实有的黑”之间的那一片似有似无、变幻不定的“云雾气障”所形成的——中“灰”!

以“谷”字之中的“字之义”通感“道之意”,看《道德经》,就得有这种通感思维。通过《道德经》的字义字理之中所蕴藏的思维脑图,才能进入老子的意识空间之中,才能通过《道德经》与老子“太上感应”,意会神通!

二、什么是无欲?

了解了“无”字的内涵,再看无欲这个词。很显然,无欲中的无也并不是指没有欲望,而是指“真无之欲”。无欲并非没有,相无欲,性有欲。有无之中,不为有困,不为无扰,兼而中之,中而化之,化而行之,谓之无欲!

以佛教中的“戒”为例,佛教中的持戒是为了消灭人的七情六欲吗?是为了消灭人的喜怒哀乐与贪嗔痴慢疑吗?如果认为持戒修行是为了消灭它们,那一定是修错了放向!

人性是不完美的,但人性是“完整无缺”的,少了任何一个,人就不是一个完整的人了。消灭了人性中的情与欲,没了情与欲的人,还能是人么?连人都不是了,还能修道成仙成圣成佛么?泯灭了人性的人,其实不是佛,而是魔!

真正的戒,不是消灭,是驾驭,是超越,是做他们的主宰,从而达到“随心所欲”的境界,即:相由心生,境由心转!

真正的戒,是通过持戒观察自身的种种妄念,看清、看透、放下。真正的戒,是磨灭,但磨灭不是消灭,而是将其掌控,磨之圆满。

真正的修行,并非是不入红尘,而是要借红尘之事“磨”出一个“完整圆满”的心,即凡尘炼心。正所谓:烦恼即菩提,菩提即烦恼。烦恼与菩提,两者是“同出而异名”,烦恼才是真正地菩提大药,无上般若之根!


《红尘圣道》

世间处处皆道场,问道何须山中藏?

红尘问心自有道,入世圣宗儒第一!

《问道诀》

小修在深山,大圣游世间!

化尽世中缘,方是仙上仙!

《无上根》

青莲出淤泥,本是菩提心!

尘泥化慧根,更是无上根!


所以,所谓无欲,不是没有欲望、消灭欲望,而是不被欲望主导,用一颗无无不变、如如不动之心,随心所欲的“驾御”欲望,“以心化欲”!


三、什么是无为

什么是无为?

其实“无为”中的“为”字应该发第四声,读“为什么”的“wèi”,通“畏”,而不是读第二声,“无所作为”的“wéi”。


什么是无为了?与无欲无为意思相近的另一个成语叫无欲无求,无为(wèi)其实就是无求,“为”在这应可通“畏”!

提到“无为”,就绕不开老子的无为思想。

《道德经》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根据此章中“为无为,则无不治”,归纳出了一个总结了老子思想的成语叫“无为而治”?那什么是“无为而治”了?

做个比喻,你非常爱打蓝球,你打蓝球就只是纯粹因为喜欢,你就只是因为喜欢打蓝球而篮球,并不是为了出名或是获利这些“有为”的私念而打篮球,这样,在不含有任何其它“杂念欲望”的状态去这件事,你就能专心一致的做好打蓝球这件事,反而使你成为了一个球技非常历害的蓝球明星!

其实,无为就是这样的一种境界,做一件事,就是很纯粹的为了做好这件事本身而去“为”去做,不夹杂其它的念头,最终“无为”却反而会成其私,“无为而有为”。通俗讲就是在其位,尽其职,德要配位。无为而治,就是一种一心一意、专心至致的一种境界与状态!

一个当官的,就要尽到一个做官的职责,造福一方百姓,而不是以公谋私,自然会获得百姓的拥戴;反之德不配位,则必生灾殃!



无欲无为,其实也就是顺道而为、应道而行。顺应事物本身真正的发展规律实事求是的去做事,而不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强加上其它种种的“非合道”的“有为”而作,去干预事物本身应当的发展状态!

修桥就应当是只为了怎么把桥修好而去做修桥这件事,但是,如果想通过修桥这件事去多搞钱,去压缩成本,偷工减料,修出来的桥怎么可能会不成为一座危桥了?

人生之修行亦如修桥,修行就是在修一条通行彼岸的解脱之桥,既为自己,亦为他人。修行,既是在成就自己,也是在成就他人!

凡事无欲,则无所求,即无所求,则无所为。无为则无求,无求则无欲,无欲则刚,刚则无畏。无畏而行,何以惧之?人无惧心,则万事皆可化,万法皆可破,万缘皆可灭!


那人要怎样修行才能做到“无欲无为”了?其实道理很简单,用一个字就可以概括,那就是——真”

修行的根本是什么?

儒说修性(修身养性),道说修命,佛说修心,所谓的修行,无论是修身修性,还是修命修心,自古至今的圣贤所说之法之真义,其实都只在为“修得一个字”,那个字就是——“真”

那何谓“真”

《观音洞天》

三千浮屠绘众生,大迷此间不识真!

观音山上观山水,布袋洞中布洞天。

天联出世天下闻,真联问世无人识。

神龙现首又现尾,观音洞天解玄坤!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笨百科 鲁ICP备20240533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