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历史知识 >

东北战争历史,你们都了解吗

56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2-13 15:39:51    

东北在全国开展最早,条件却最艰苦的战场。日本侵略者将东北视为自己的“生命线”, 其陆军多数精锐师团相继投入这里作为屯兵基地。驻满日军在1932年增至8万人, 至1938年增至20万人, 1939年超过30万人, 至1941年达75万人。关东军虽然以苏联为主要对手,却首先以重兵“讨伐”当地抗日武装以稳定后方。

  1931年末至1933年春, 不愿做亡国奴的东北人民自发组成东北义勇军,抗击日寇。但是,由于义勇军组织的落后和缺乏统一的领导,在战斗一年多后,遭到溃败。

  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力量成为东北抗日的主角。坚持了中国最长的抗日斗争。从1932年起,中国共产党就在满洲组织抗日武装。1933年东北抗日义勇军瓦解时,共产党员李延禄在东满收编了少数队伍,杨靖宇也在磐石游击队的基础上建立了红军第三十二军(实际上只有几百人), 珠河、绥宁、汤原等一些地区内也有中共满洲省委组织的抗日游击队发展起来。

  中共满洲省委同中共中央的联系一直非常困难, 却仍然通过间接方式了解并学习了关内中国工农红军的一些建军经验, 使自己领导的东北人民革命军在斗争中逐步壮大, 建立起以杨靖宇为军长的第一军、以王德泰为军长的第二军、以赵尚志为军长的第三军、以李延禄为军长的第四军、以周保中为军长的第五军。1936年1月,为团结东北各阶层一同抗战, 根据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关于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指示精神, 东北人民革命军改名为东北抗日联军, 并先后建立了11个军。抗联人员于1937年达到最高额,有4万余人,其中一半左右是中共建立和直接领导的队伍,一半左右是接受中共领导却未经很好改造的旧式绿林武装。

  东北抗日联军的游击区, 相当于东北面积的近一半。在游击活动最频繁的1935—1936年两年内, 抗联同日军进行的战斗达1891次, 此外又同伪军进行了2000多次战斗。虽然战斗规模都不大,却使日军和伪满当局时时不得安宁。尤其是抗联武装控制了松花江、牡丹江与黑龙江这三条大江之间的广大地区, 日军头目一度哀叹“三江已成共党乐土”。

  1937年7月中国全面抗战爆发后, 东北抗日游击战争成为全国性抗战的重要战场, 1938年以后,日本关东军为巩固其战略后方,在加强对苏战备的同时不断抽兵进行“讨伐”, 使东北抗联进入严重的困难时期。日“满”当局还调动比较强悍的伪蒙古军, 代替作战不甚卖力的伪满军, 并在抗联活动区实行了“大并屯”, 即把边远山地的几百万老百姓都集中到 “集团部落”之中, 由军警和伪组织严加看管,从而断绝对抗联的衣食接济, 形成对各地游击武装最致命的打击。

  日军连续攻占上海、南京、武汉、广州等地, 使关外一些杂式武装的抗战信心产生动摇,1938年内出现了一股投降逆流, 如因反抗日本“开拓团”占地而发动暴动, 参加抗联并任第八军军长的大地主谢文东便投降日伪。日军又以伪蒙军替换不积极作战的伪满军, 并出动部分主力师团对山区进行“大讨伐”, 抗联部队被迫退入深山密林, 在日伪军的不断搜剿、粮食封锁下处境更为艰难, 至1939年末减员至2500人左右。抗联部队随后在敌人的夹缝中穿插战斗,1940年12月8日还一举袭击占领了肇源县城, 缴获枪支500余支,成为震动全伪满的“三肇事件”。

  进入1941年初, 因在严冬中无粮, 东北抗联减员至不足1000人,为保存力量撤至苏联境内休整, 同年4月《苏日中立条约》签订,苏方为不刺激日本, 不允许抗联部队开春后再返回东北境内, 这些人员就此整编为教导旅,对外称国际红军第八十八旅。原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任旅长,李兆麟任政治副旅长,崔石泉(即崔庸健)任参谋长兼中共东北委员会书记,金日成、王效明、许亨植、柴世荣分别任该旅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营营长。

周保中

  抗联教导旅成立之后, 除训练外,主要担负对东北边境的侦察任务,向苏军提供情报。当时苏联对满洲情况的了解, 在东北内地主要依靠伪装为白俄的谍报人员和中共地下组织提供情报,在边境则主要依靠东北抗联提供情报。

  从太平洋战争爆发至日本投降前的三年半时间里,抗联教导旅主要担负了对关东军的侦察任务,不断派遣几人或十几人一股的小分队越过乌苏里江、黑龙江返回境内,搜集情报并进行宣传。配合苏联红军最终消灭了日本关东军。 

《远东特遣队》剧照

1946年3月,教导旅旅番号撤销,抗联战士编入各支野战部队中,东北抗日联军结束了历史使命。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笨百科 鲁ICP备20240533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