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乡路上,感受脉动中国】黄金路破解“行路难” 激活“竹经济”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9 19:58:00    

编者按:道路通,百业兴。以“四好农村路”为代表的农村公路,纵横交织、四通八达,连接万里河山,为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客流物流,带动乡村整体面貌发生巨变,成为老百姓家门口的致富路、幸福路、振兴路。央广网特别推出《乡路上,感受脉动中国》系列报道,沿着“四好农村路”,访村落、进田园、看产业,探寻乡土文脉,纵观发展变迁,与您一起感受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的勃勃生机。

央广网泸州4月9日消息 一条路能改变什么?在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白节镇,新改建的玉打路给出了答案:它不仅是连通山乡的交通动脉,更成为改写6个村庄发展、激活10万亩竹海生机的“振兴密码”。

修建完成后的“玉打路”蜿蜒穿行于竹林与茶园之间(央广网发 廖胜春摄)

曾经,这条4.5米宽的泥结碎石路,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以前这条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白节镇赵坪村村民回忆,到镇上赶集需徒步1个多小时,雨后山路泥泞难行,地里的竹笋、蔬菜等鲜货常因运输困难烂在家中。泸州市纳溪区交通运输局工作人员巫云强全程参与道路改造,他表示,“原先的这条路就像横在村民过上好日子路上的‘拦路虎’”。

道路修建前后的对比(央广网发 巫云强摄)

连接白节镇和打古镇的玉打路改建完成后,情况得到极大改善,6个村的出行时间从1小时缩至20分钟。村民们切实感受到了道路升级带来的红利,客商上门收竹笋比村民赶集卖的还多,土鸡土鸭在家门口就卖了好价钱。

道路的畅通,也为企业发展注入活力。位于白节镇的泸州简竹竹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刘顺彬称,“路不通时,厂子就像戴着镣铐跳舞”。过去从打古镇运输竹原料需颠簸1小时,雨天寸步难行,日产量仅10吨;如今运输时间缩短了,日产能跃升至50吨。

竹产业加工现场(央广网记者 王颖摄)

小枝桠加工成农用扫帚,竹枝制成工艺品,竹屑用于培育食用菌,玉打路助白节镇的竹扫帚、竹工艺品走向全国,竹制家具、凉席还出口到海外。因势利导,大旺竹海的10万亩楠竹构建起循环产业链,2023年产值突破2亿元。

在海拔700米的大旺竹海深处的赵坪村,由老旧房屋改造的“栖云雅舍”民宿迎来旅游旺季。赵坪村文书巫贵寻说,玉打路通车后,村民的土猪肉、鲜竹笋在家门口就能售空,户均年增收超万元。

老旧房屋改建成网红民宿(央广网记者 王颖摄)

随着道路延伸,更多变化在发生:全球327种珍稀竹种在大旺竹种园安家,雾隐茶山开辟采茶体验区,老篾匠的竹编灯罩卖到880元,高山竹笋、打古手工苕粉等土特产走出大山远销各地。2024年,白节镇旅游综合收入同比增长25.3%,打古镇农产品销售同比增长167%,昔日的“深山璞玉”正蜕变为“川南文旅明珠”。

监制:陶玉德

统筹:李红笛

采制:王颖

鸣谢:泸州市委宣传部

泸州市电视台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笨百科 鲁ICP备20240533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