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方寸之间探寻中国文化之美——读《漫邮记:中国文化之美》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3-30 06:25:00    

作为一个邮票的门外汉,翻阅《漫邮记》一开始难免有进入迷宫的感觉,但很快被流畅的行文吸引,每套邮票的选题、设计、印刷、发行的“时间片段”都隐含着“跌宕起伏的故事”,一种关于文化史的探幽迎面而来。

《漫邮记:中国文化之美》,谭夏阳 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25年出版

作为诗人的谭夏阳,集邮迷、书虫和写作者于一身,试图将收藏邮票的情感转换成叩问文化的“清晰的研究”;换种说法,写邮书不过是做学问的方式,他以文化学者的身份编织自己的梦幻之旅,在有限的时间里探寻中国文化的无限之美。于是,《漫邮记》采撷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主题的300多种珍稀邮票,归纳为名著、戏曲、园林、金花、年画、老行当六个板块,借方寸之细微容天下之广大,三卷本相互支撑,相互咬合,形成一部充满人文视野的大书。

《桃花坞木版年画》邮票小全张

谭夏阳深谙唯有纵观全局的视角才有下笔的从容。在《漫邮记》中,他化身为讲故事的人,对邮票历史百科全书式的把握、梳理和讲述,使他从一个邮迷转化为说书人——是的,讲述,一个充满缤纷色彩的动词,作者始终在讲述,俨然释放生命的热力。

对于邮迷的他来说,尺寸之地容纳着诗和远方,以及囊括天下的梦想。而他写这邮书,不过是数十年漫游的一次惊艳的出镜,解读邮票背后鲜为人知的趣味故事,就是用丰饶之美来彰显中国文化的魅力。好的故事是有呼吸有生命有光芒的,而我有种强烈的感觉:谭夏阳渴望讲出有光的故事,往时间深处的人和事写深一寸,文字的光晕就会明亮一圈。

《京剧净角》邮票

卡尔维诺在《心情的邮票》里讲述了一个邮票设计师的故事,他终其一生都在制作邮票,总共创造了4000枚,涵盖42个想象国度和形形色色的事物,用铅笔、彩色墨水和水彩绘制而成的邮票带着“迷狂、柔情、想象和奇诡的命运”。

如果卡尔维诺是写一个奇幻故事,那么谭夏阳笔下的一系列邮票设计者就充满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孙传哲、刘硕仁、邵柏林、刘旦宅、潘可明、戴敦邦、萧玉田、周峰、陈全胜、王虎鸣……他们对设计邮票的认真、严谨和努力,塑造着苦心孤诣的形象;他们充满生命的热情,无不闪耀着自身的光芒。正是有了他们的独奏与合唱,才有新中国邮票史的荣光。所以有人赞誉,新中国以来,我们的邮票是多么端庄、大气、好看!

《西游记》小型张

每张邮票的闪亮出场,都伴随着它的设计者登台,作者力求雕刻每位邮票设计者的独特形象,而我则读到了他们身上的共性:孜孜于美的人,才有天真而丰盈的精神力量。比如开篇的《大话西游》,作者深入浅出,娓娓道来:“猴痴”李大玮如何痴迷《西游记》,如何消化各种资料,如何借鉴杨柳青年画的表现形式……设计师的“心路历程”化为时间深处的真实,让人不只看到一套邮票的美妙诞生,跃然纸上的还有人性的光芒。比如“后来王叔晖重读《红楼梦》,计划用十年时间将它画出来,只可惜事情做到一半,画家就离开了人世”,读到这里我不由得动容,一枚邮票,亦是时间长河的见证,更是我们心灵的仰俯——仰的是理想,俯的是人生。看到王叔晖设计《西厢记》邮票的章节,她说:“这个题材我熟悉,但绘画起来,极其费时。我不会马虎应付,既要突出几个主要情节,又要把人的内心状态表现出来,使人物与背景都准确、丰富一些……需要一年时间,你们也不要催,我也不会拖。”一张小小的邮票,正面意味着“国家名片”,背面则凝聚了设计者的意愿、心血和信念。

《红楼梦》小型张

值得一提的是,《漫邮记》不少篇幅提到孙传哲先生,作为新中国第一位邮票设计家,他设计及参与设计的邮票有150多套,一个人撑起半部新中国邮票设计史。有人说,孙先生的成就即便平淡成文,依然成为一部传奇。

邮票是对话、交流以及凝视的寂静,同时还指向审美、意识、心灵……邮票是美的意象,而美是诗意的遇见。可以说,谭夏阳以一颗艺术之心,遵循故事和赏析的双重叙述,在方寸之间、细节之中,探寻中国文化之美。他在前言中写下:“《漫邮记》旨在讲故事、当导游,将史料、评价和背景故事熔于一炉,让读者享受由文字所织就出来的梦幻一般的艺术之旅。”一边看邮票图案,一边看他的解读文字,有一种“互文的旨趣”。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笨百科 鲁ICP备20240533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