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每个月自动扣钱?“免密支付”投诉多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3-28 07:52:00    

每个月自动扣钱?“免密支付”投诉多

中消协发布消费提示:谨慎使用“免密支付”功能,避免因账户权限过度开放而引发资金损失

在便捷与安全之间,你会选择哪样?这是电商“免密支付”功能带给消费者的选择题。近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消费提示,网络购物谨慎使用手机“免密支付”功能,避免因账户权限过度开放而引发资金损失。相关专业人士建议,一方面是消费者要提升风险防范意识,非必要不开启该功能,另一方面,平台方应采取充分的技术手段确保用户资金和个人信息安全,切实保护消费者财产安全。

“免密支付”是消费投诉重灾区

“免密支付”是指在使用手机支付的过程中,在授权额度内,直接通过扫码进行扣款的操作。

“我使用免密支付,是看中这个功能快捷,特别是在购买热门球赛、演唱会门票时,省去输入密码的环节,提高抢货效率。”消费者“雨中的猫”说。

查看拼多多、淘宝、美团、瑞幸咖啡等平台,记者发现,“免密支付”已是各平台优化服务体验的必备菜单。在拼多多下单,选择“免密支付”,会提醒单笔订单支付100元以内无需验证密码,支付渠道包括微信和支付宝。

滴滴平台则要求用户支付宝的芝麻分在350及以上可以开通“免密支付”,车费500元及以下可以免密支付。“一个打车订单完成后,平台自动扣款,支付过程类似于无感支付,以至于自己都不太关注到底扣了多少钱。”消费者黄先生说。

毕竟是将消费者账上的钱支付到平台,为让消费者安心,平台方在介绍该项服务时,强化其安全可靠。拼多多强调,“免密支付”可无忧退货。美团宣称小额免密支付功能不会对用户的资金安全造成任何风险。

事实真是如此吗?

长沙消费者王奶奶致电12315,投诉“免密支付”在“偷”她的钱。“我上周查看微信账单,发现自去年5月开始,每个月都有一项固定的扣款纪录,都是25元,支付给了视频网站。”她告诉记者,作为老年人,她对这些玩不太转的功能采取“绝缘”态度,并确定自己是不会开通“免密支付”功能的,多方联系平台客服无果的情况下,她投诉到相关部门。

有类似遭遇的消费者并非个别。记者查阅黑猫投诉平台,发现有超5万条投诉涉及“免密支付”,包括用户不知情情况下被开通、无法取消“免密支付”功能、平台乱扣费等问题。

中消协给出三个避坑建议

中消协的分析和提醒,可以说是将这一功能的风险和隐患进行了官宣。

在提醒中,中消协表示,“免密支付”功能若被不法分子利用,可能带来三种安全隐患。

一是手机丢失或账号泄露时风险激增。若他人获取您的账号或设备,可通过“免密支付”直接消费或购买虚拟服务,且无需二次验证;

二是小额免密累积大额损失。部分平台免密额度虽设单笔上限(如1000元以下),但短时间内高频次小额盗刷仍会造成较大经济损失。

三是隐蔽性强,难以及时察觉。盗刷交易通常通过绑定支付平台的虚拟服务(如游戏充值、App订阅)完成,或者在机主凌晨熟睡时段完成,消费者发现时往往已产生多笔扣款。

该如何避免“免密支付”功能背后的风险呢?中消协给出了三个建议。

一是非必要不开启“免密支付”。优先关闭免密功能,检查是否绑定支付宝、微信或银行卡,并关闭“免密支付”权限。若需保留部分免密服务,建议单独设置。另外定期检查授权应用,移除不常用或不信任的第三方应用支付授权。

二是关闭非必要支付权限,尤其是苹果手机用户如无需通过账户进行应用购买,可禁用相关功能。

三是谨慎使用公共Wi-Fi,避免在公共网络环境下进行支付操作,防止网络钓鱼或数据截取。

养成定期对账习惯。及时查看账单通知,关注支付宝、微信或银行发送的扣款短信,发现不明消费立即核查。定期检查订阅服务,取消不再需要的自动续费项目。

如果发现账户存在异常交易,首先应立即冻结支付渠道,通过银行客服、支付宝或微信平台紧急冻结关联账户,阻止后续扣款。其次,留存证据并投诉:保留盗刷记录截图、交易时间等信息,向支付平台投诉。若损失金额较大,需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并配合提供相关证据材料。

期待强化监管提升支付安全

免密支付功能的设计,本意是提升支付效率和便捷性,是方便之举。但购物方便要与财产安全二选一时,消费者希望平台方在技术上对此项功能进行改进,同时认为相关部门应强化监管,以提升线上支付的安全性。

消费者“一只好奇的猫”的建议是,平台方应强化“免密支付”功能开通的弹窗提醒,让消费者清楚这项功能的作用、风险之后,再决定是否开通。“平台方应采取充分的技术手段确保用户资金和个人信息安全,避免一些容易导致误操作的设置出现,让消费者明明白白花钱。”

维权专家张东认为,消费者在支付安全上也应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识,在消费过程中认真阅读相关用户协议,不要为了优惠、折扣草率开通“免密支付”功能。

长沙市消费者协会提醒广大消费者,请务必提高警惕,主动管理支付权限,切勿因图方便而忽视潜在风险。如遇消费纠纷,可拨打热线电话或通过“全国消协智慧315”平台进行维权。

此外,既然众多的消费投诉以及中消协的提醒,将“免密支付”功能的风险曝光,相关的监管部门和行业协会也应加大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研究,健全监督治理机制,通过约谈指导、立案查处、责令整改、通报曝光等方式对相关平台、商家进行制约、惩戒,倒逼行业自律。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笨百科 鲁ICP备20240533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