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小改进撬动大变革!太平岭核电以“微创小改”点燃创新引擎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0 10:11:00    

来源:【惠州日报-惠州新闻网】

在“华龙一号”核电建设的浪潮中,中建二局广东太平岭核电项目以“微创小改”为支点,掀起了一场全员参与的创新革命。从拧紧一颗螺丝到优化千吨级吊装,从一线工人到技术骨干,每一个“微创新”都凝聚着智慧的火花,每一项“小改进”都在为核电建设注入新质生产力。

今天,让我们走进这座“超级工程”,看他们如何以“四两拨千斤”之力,跑出核电建设加速度!

全员创新:从“跟跑”到“并跑”的破局密码

项目团队秉承“事事可创新、处处可优化”的理念,通过创建各类创新工作室、设置创新激励奖金,鼓励创新、激发全员创造力。2024年,一线员工累计提交创新提案299项,落地实施77项。正是这种“人人都是创新者”的氛围,让传统施工模式焕发新生。

四大“微创”案例:小改动背后的大学问

1. 锚固块自动拧紧工具:从“纯手工”到“半自动”

痛点:核电厂房钢筋量使用巨大,钢筋密集,工人需猫着腰、用扳手一个个拧紧锚固块,耗时费力,难以满足项目需求。

创新:项目团队发明了电动拧“螺丝”神器——将普通电动扳手加装定制套筒转换接头和固定支架,工人只需按键操作,锚固块自动拧紧。

成果:效率翻了1倍!锚固块拧紧时间由原先的一分钟提高到30秒,而且只需按键操作,省时又节力。

2.2T定柱式悬臂吊起重机:工地里的“灵活小吊车”

痛点:核岛内部结构施工需要转运大量的二次钢结构材料,而核岛内部环吊作业覆盖专业多,安装、土建、调试等各单位排队使用,材料转运困难。

创新:在核岛内部结构安装3台“迷你吊车”——2T定柱式悬臂起重机。它们立柱下端固定于蒸发器隔间墙体上,旋臂可根据需求进行回转,能够精准吊运材料,且方便拆卸重装,可以在机组间重复使用。

成果:摆脱“等吊车”、吊车“笨”的烦恼!充分保证了内部结构主设备间的吊装作业,一期两台机组共省下100天工期,工作效率大大提升。

3. 地坑水箱:从“现场焊”到“模块造”

痛点:传统水箱需工人在核岛内现场焊接,空间狭小如“螺蛳壳里做道场”,误差超2厘米就得返工,材料转运困难、焊接变形大等问题都会给施工带来较大阻碍。

创新:先使用BIM技术“虚拟拼装”——制作模型,再整体模块化安装,与结构混凝土一次性浇筑成型。项目还优化了焊接工艺,采取退焊、跳焊等方式,减少焊接变形,提高了焊接质量。

成果:整体水箱施工工期缩短3个月!焊接合格率提高5%,材料转运效率提高50%,工人也不用再“钻地缝”施工了。

4.预埋件锚筋热镦锚工艺:整合工艺,效率飙升

痛点:埋件制作工艺流程繁琐,需要切割、钻孔、打磨等工艺,制作效率低下,项目使用量达到22.8万块,需要更高效率完成任务。

创新:项目研制新型工艺,通过埋件锚筋加工、加热镦粗成型等工序进行有机整合,采用自动化设备进行锚筋加热和镦粗一体化制作成型提高制作效率。

成果:与传统工艺相比,制作工期缩短了约25%,大大提高了项目埋件整体制作效率,同步有效保证了预埋件钢筋热镦锚工艺的施工质量。

微创小改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四两拨千斤”的杠杆效应。从A16锚固块自动拧紧工具应用到预埋件钢筋热镦锚工艺改进,每个微创新都在推动生产力要素的重构。这种创新模式具有试错成本低、迭代速度快、参与门槛低的优势,能够激发一线员工的创造活力,形成全员参与的创新生态。

据统计,实施微创新项目的企业,年均降本增效可达3%-5%,同时显著提升工程质量和安全水平。在数字化与绿色化双转型背景下,微创小改已成为施工企业培育新质生产力的孵化器。它不仅推动着传统建造方式向精益化、智能化演进,更通过持续的技术积累形成创新势能,为企业赢得差异化竞争优势。当无数个微创新汇聚成流,终将汇成推动行业进步的时代浪潮。

来源:中建二局太平岭项目部

本文来自【惠州日报-惠州新闻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笨百科 鲁ICP备20240533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