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三访拓岗” 高校就业新引擎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5 05:32:00    

作者:杨礼雕 宋翠玉(分别系教育部思政创新发展中心〔浙江树人学院〕教授、副教授)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事关民生福祉和经济发展,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话题。教育部日前部署的2025届高校毕业生“春季促就业攻坚行动”,首次提出积极组织高校“访市拓岗”“访县拓岗”“访园拓岗”。落地、落细、落深“三访拓岗”这项关键举措,有助于抢抓当下就业黄金窗口期,也有利于稳步搭建推动就业服务长效机制,使其成为推动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全新引擎。

更新就业新理念:从“应对措施”到系统谋划

高校主动融入城市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深化产教融合是“三访拓岗”的核心要义。系统把握“三访拓岗”的价值理念,需抓好纵深拓展就业资源、精准深化校企合作、动态优化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工作。

在主动服务中拓展就业资源维度。主动拓展就业岗位资源,实现高校毕业生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是“三访拓岗”的目标指向。高校传统就业工作多依赖“请进来”模式,邀请用人单位进校园举办招聘会等形式虽有成效,但存在就业信息传递滞后、毕业生常处于待岗观望状态、高校对市场变化的响应迟缓等被动性,以及就业信息渠道有限、推荐针对性不足、就业区域资源不平衡等局限性。从把企业“请进来”到“主动”走向城市、县域与园区,既有助于高校挖掘多层次、多类型的就业岗位,还能有效提高毕业生就业对口率和竞争力。

在精准对接中加强政校企合作深度。通过“三访拓岗”,高校能与“城—县—园”及各类企业建立更紧密联系,有助于精准把握城市整体产业布局特点,挖掘县域特色产业和基层岗位需要,匹配园区产业集群人才需求。同时,高校能更深入了解城市、产业发展对人才知识结构、技能水平的要求,提升产学研项目质量,有助于破解就业信息不对称、岗位供需不匹配、跟踪反馈机制缺乏等问题。

在动态调适中强化人才培养韧度。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与技能更新速度加快,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难以满足社会对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因此,高校需运用动态适应与柔性培养理念,在“三访拓岗”中敏锐捕捉市场动态,柔性调适人才培养策略,以培养出更符合市场需求、更具适应力和灵活性的高校毕业生。

搭建就业支持体系:从“单兵作战”到多方共融

“访市拓岗”“访县拓岗”“访园拓岗”是层层递进、互为补充、共同服务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有机整体。提升“三访拓岗”行动质效,需从宏观、中观到微观全方位挖掘就业资源,扎实推进高校、政府与企业多方协同。

单一主体行动转变为多主体协同。就业是一场需要政校企多方合力推进的“接力赛”。以往就业工作主要由高校扮演主角,“三访拓岗”则需盘活“城—县—园”就业资源,实现政校企多方协同。政府层面,可出台鼓励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与激励政策,通过组织校企对接活动,搭建合作平台加强区域内产业园与高校的联系,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坚实的政策引导与资源协调。企业层面,可与高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组建教学团队、编制教材、参与课程设置、开展产学研合作,及时向政府及高校反馈行业人才需求变化趋势。高校层面,可主动走访并搭建常态化沟通平台,深入了解“城—县—园”对高校人才培养的具体需求,为高校科学调整专业设置和培养方案提供决策依据。

资源离散利用转变为多资源协同。城市作为区域经济发展核心,产业体系完善,大型企业、新兴产业等就业岗位资源释放力强;县域经济则依托特色产业集群与乡村振兴战略,在文旅融合、生态农业及电商运营等领域形成了多样化岗位资源,能满足不同层次人才的就业需求;拥有较完整产业链的产业园区,在创意经济、平台经济等多领域为高校提供丰富多样、专业匹配度较高的就业岗位与实习实训基地。通过“三访拓岗”递进式推进机制,能有机整合政府产业政策、企业岗位供给与高校人才资源,构建“城市引领—县域辐射—园区集聚”的三级联动就业体系,有效破解就业资源配置单一化、碎片化等现实难题。

探索就业新机制:从“应急拓岗”到常态协同

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三访拓岗”需搭建政校企就业共同体,从主体、资源、方式等层面构建更加稳定长效的常态化协同机制,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资源科学配置,实现人才供需动态适配。

构建行稳致远的常态化协同机制。具有阶段性、临时性的应急拓岗政策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高校就业压力。但这种零散走访、随机对接的拓岗方式易出现岗位质量参差不齐、可持续性不强等问题。相较而言,高校“三访拓岗”需构建长期、稳定的常态化协同机制,持续性开拓就业岗位,将单一岗位供给升级为人才培养储能仓,实现就业市场资源有效配置与人才供需动态平衡。高校应探索构建就业资源统筹机制,建立由书记校长牵头的就业专项工作小组,全面负责“三访拓岗”的就业资源统筹规划。构建常态化沟通机制,制定“三访拓岗”系列配套文件,明确工作目标、任务、流程与责任,形成定期走访、沟通及评估的工作模式,准确把握人才需求动态,提高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契合度。

形成科学智能的长效化协同机制。就业,说到底是人力资源在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对接,信息、资源、渠道的精准匹配与帮扶是关键。高校应积极与政企合作形成就业共同体,与企业共建就业指导双师制,提升就业指导“适应性”,营造高校毕业生就业支持成长新生态,让岗位与人才都能找到“最佳拍档”。“三访拓岗”还需打破就业信息数据的单边壁垒,智能构建“动态岗位资源池—智能匹配系统—毕业生数据库”三维共享的人才需求资源库和毕业生信息库,直接对接“城—县—园—校”的平台岗位数据,精准描摹毕业生专业能力、兴趣特长等职业“画像”,智能匹配并形成职业能力评估模型,实现岗位的靶向推送。

搭建四链融合的一体化协同机制。高校需准确获取城市发展规划的人才需求信息,深入调研县域特色产业岗位,提升与园区产业、行业、企业的专业匹配度,从而规避传统就业工作中的“孤岛效应”。健全“三访拓岗”就业质量评价反馈闭环机制,将就业数据作为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与优化的风向标,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建立就业市场预测模型,根据“需求导向—数据驱动—动态调整”思路,实行从招生到就业的全链条数字化管理,克服人才供给过剩与结构错位问题。联结“城—县—园”就业生态链,形成“产业需求清单”与“人才能力图谱”的双向对接机制以及“政府+高校+平台+企业”的合作机制,共建订单、定制和定向培养班,打造基于真实场景的数字孪生实训平台,对进一步提升毕业生就业的岗位适配能力极有价值。

《光明日报》(2025年04月15日 14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笨百科 鲁ICP备20240533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