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西安中院:多年承揽合同纠纷僵局化解的背后|“细微善治·法润民心”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7 19:09:00    

开栏语

“以刑事案件最后一问,问出潜在风险;

以民事案件最后一劝,劝出案结事了;

以行政环资案件最后一评,评出政通人和;

以案件庭审结束的最后一送,送出春风化雨。”

四个“小切口”创新,如同一个个水滴,凝聚起奔腾不息的力量,成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西安中院公众号推出“细微善治·法润民心”融媒体栏目,记录西安法院法官如何在审理案件时深挖潜在犯罪线索,探究矛盾起源、释法明理,用情用心化解纠纷的过程,展现广大干警通过“四个最”小切口创新提升工作质效,实质化解纠纷、彰显人文关怀,真正实现案结事了。敬请关注。

多年承揽合同纠纷僵局化解的背后

“我公司与被告北京某数字技术公司签订了《工程施工外包合同》。我们已经按照合同要求完成了工程,还有一部分工程增量,对方却迟迟不肯支付工程款。我们请求被告支付增量部分的工程价款及相应的欠款利息。”

法庭上,申请人西安某电子科技公司委托诉讼代理人据理力争。

“我方对原告提出的增量工程毫不知情,对原告请求支付的增量部分的工程价款及相应的欠款利息诉讼请求不予认可。”

被申请人北京某数字技术公司委托诉讼代理人也不甘示弱。

日前,一起经过一审、二审,申请再审的承揽合同纠纷案件开庭审理。法庭上,申请人、被申请人双方针锋相对、剑拔弩张,庭审氛围一度十分紧张。

“工程都通过验收并且交付给用户方使用了,这项目里的增项费用,你们得给个说法啊。那些额外的工程可都是实实在在做了的。”

“我们是按照合同全额支付了工程款,现在你们又说还有新增的部分,你得拿出有力的证据来。空口无凭,这费用我们没法给。”

尽管案件主审法官——西安中院审监庭法官张磊,开庭前就已经仔细查阅了卷宗,全面梳理了相关证据,认真拟定庭审了提纲,可厚厚的施工图纸和双方各执一词的陈述,就像两条倔强扭打的铁索,让人太阳穴突突直跳。

“一审、二审中,西安某电子科技公司作为施工方,主张存在增项,要求对方支付相应费用。可是未提供双方签署的变更文件或者用户方书面确认文件,其提供的自行制作的增加费用汇总表,根据合同约定既无对方公司也没有用户方的确认。因此,现有证据不足以证明其增项部分的诉请,导致一、二审法院未能支持其对工程增项的诉讼请求。”

张磊揉了揉眉心,在笔记本上画了一个反复描过的大大的问号,旁边写着如何查明工程的增量部分”。

仅凭现有的书面材料,难以查明案件事实真相,不如“去现场”!

冬日阳光下泛着细碎银光,北风把手中的图纸吹得哗哗作响。张磊法官拿着厚厚的一沓施工图纸,仔细比对,并反复地向双方代理人叮嘱:“大家一定要仔细对比,每一个细节都很重要!”

“张法官,你看!图纸中的缆线架设长度全部小于3公里,现场有相当一部分的电缆架设长度是大于3公里的。”连续4小时的“望闻问切”,一个关键的发现让案件有了转机。

实际施工量与图纸并不一致,面对法官的询问,西安某电子科技公司委屈的解释说:

“这些工程是用户方直接安排给被告的现场负责人的,因此并未在图纸上体现。我们工程的增项部分一直都‘先干后算’。当时他们承诺工程完工后统一结算。”

这次勘查,证实了工程增量确实存在的客观事实。北京某数字技术公司代理人也意识到图纸和现场确实存在偏差,当即表示与公司领导再进一步核实。

这是一起是申请再审的承揽合同纠纷案件,审理时间较长、双方争议激烈,如何才能做到案结事了?

既然“面对面”调解不行,那就试试“背靠背”。

张磊多次与双方当事人进行沟通,倾听各方诉求,结合法律规定,积极引导双方就争议问题寻求利益“平衡点”。

“结合目前现场勘察结果和施工图纸来看,施工方西安公司确实做了额外工程,继续打官司,时间、精力成本都不小,法院一旦判决,裁判文书上了网,对你们双方公司声誉也有影响。”

“你们都是这么多年的合作伙伴了,将来还有可能会进行合作的,要不你们再协商一下?”

“我们合议庭也找到了工程的用户方,专门与用户方也进行了谈话,他们同意将剩余的工程款尽快支付给你们,这样你们也有资金支付给被告,你们不要有顾虑。”

张磊在与双方分别沟通的基础上,让大家坐下来冷静地当面讨论问题,耐心地处理纠纷。

此后,张磊和助理刘家成每隔几天就会分别和两家企业的负责人联系,询问协商的进度及结果,细致地帮他们分析调解方案的利弊。

在审判团队的劝导下,双方当事人逐渐放下了成见。北京某数字技术公司意识到,虽然证据有瑕疵,但实际施工确实存在与合同约定不一致的地方,从现有证据来看继续坚持对自身也不利。最终,双方在法官的调解下达成了和解协议,西安某科技公司撤回了诉讼。这场旷日持久的承揽合同纠纷,得以圆满解决。

与建设工程有关的纠纷由于专业性强、法律关系复杂、证据繁多、体量巨大,一直是案件审理中最难啃的“硬骨头”。这起再审案件得以调解结案,答案也许就藏在“四个最”小切口中——“以民事案件的最后一劝,就双方矛盾纠纷进行最后的引导与疏解,实现定分止争、服判息诉”。

正如审监庭庭长高伟所说“从群众、企业的视角感受‘公平正义’,最核心的落脚点就是‘实质化解矛盾’和‘纠纷到我为止’,让当事人以最小的精力、最少的投入获得最佳的纠纷处理效果,这也是我们践行‘如我在诉’、提升审判质效最直观的体现。”


来源:西安中院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笨百科 鲁ICP备20240533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