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何以赋能传统文化新表达


新时代需要将文化作为血肉,以科技作为骨骼,重塑中国传统文化生命力,使得传统文化依托人工智能成为可编程、可交互、可进化的活态系统,在数字文明时代重构中华民族的精神源代码。
随着ChatGPT、DeepSeek等生成式AI快速发展,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正在不断拓展与深化,尤其是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上体现出独特优势。人工智能基于技术变革逻辑,实现了文化传承的准确性与稳定性;基于创新发展逻辑,实现了文化内涵的多样性与时代性;基于资源整合逻辑,实现了文化认知的均衡性与共享性。
构建文化数字化保护
在海量数据与强大算力支撑下,人工智能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能化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人工智能赋能中国传统文化数字化保护,可以有效解决文献遗失、文物修复、文化技能传承困难的问题。通过数字化存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文化场景虚拟化展示、文化数据的标准化采集与标注等各类数字化的应用,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活化文化资源,提升文化的流通效率。通过人工智能的“数字孪生”概念,利用3D建模,图像识别技术构建传统文化的虚拟镜像空间,将真实的历史文物影像经过数字化处理叠加进虚拟场景中,催生更具中国特色的数字文明新样式。同时,人工智能可以赋能濒临“灭绝”的传统文化、小众文化进入主流视野,维护文化多样性;促进非遗技艺的智能化传承,将传统工艺转化为可复制的教学程序,从而降低学习门槛,破解文化传承断代的危机。
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
人工智能通过沉浸式、交互式、多维度的技术手段,可以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重构用户与文化内容的互动关系。通过人工智能驱动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体验,观众可深度沉浸于数字化重构的文化场景中。如故宫博物院推出的VR展览,用户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走进”故宫,感受古代宫廷生活,通过手机或AR眼镜即可看到动态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将古代书画、文物“复活”。通过人工智能个性化的算法推荐技术,可以精准匹配用户兴趣,结合场景需求适配,通过科技平衡工具理性与人文价值,全面提升文化传播效率。通过人工智能赋能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创新演绎和再创作,振兴拥有五千年历史传承的中华文脉,使得传统文化更加适应民众的审美需求和精神追求,实现民族文化的固守本真与寻求革新。
激活文化经济价值
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业态、延伸了文化产业链,又集聚了大量创新人才。以文化IP和科技赋能双轮驱动,推动传统文化业态的转型升级,将传统文化符号转化为具有市场价值的文化IP,利用AIGC进行文化元素的二次创作,打通文化生产、传播、消费全链条。借助区块链技术、数字藏品,开辟文化消费新场景,利用生成式AI设计加速文创衍生产品开发,利用算法推荐、社交传播与虚拟偶像等方式激活传统文化的经济效能。通过搭建文化与科技融合产品平台与创新载体,促进文化与技术的深度对接,营造文化与科技协同发展氛围,搭建产学研合作项目,实现高校与科技企业共建,培育复合型人才,形成科技文化双向赋能可持续发展格局。
建立文化资源的均衡发展机制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优质资源”与“直达基层”兼备,其中“优质资源”强调供给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直达基层”强调利用技术创新供给方式,明确要让优质传统文化与老百姓“直接见面”。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有效解决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打破资源供给壁垒。这种技术赋能的创新实践,构建起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数字化新生态,通过智能化的文化资源配置体系、创新数字化的服务供给方式、培育生态化的协同发展机制,可以实现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也能够助力有效破解文化资源配置的“最后一公里”难题。
(作者单位:上海音乐学院)

相关阅读:
- 2025-04-28 15:02:00 中国核电产业链已具备100%整机装备国产化能力
- 2025-04-28 12:34:00 人工智能何以赋能传统文化新表达
- 2025-04-28 10:08:00 港股科技走低,港股科技ETF(513020)跌1.6%,网罗港股互联网+硬科技龙头,连续4日净流入额超1.3亿元
- 2025-04-27 16:28:00 这家深企充当“数字医生”,为网络安全“把脉开方”!
- 2025-04-27 15:39:00 匹克携手中国航天二十载 科技向上共筑航天梦
- 2025-04-27 15:09:00 聚力攻坚 协同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