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撕下标签背后,行业正经历脱虚向实关键转折
当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纷纷隐去标签化命名,全球可持续投资正经历“脱虚向实”的关键转折。
在25日的2025企业可持续发展大会“在乎者赢,先人一步——可持续跃迁的全球经验与本土策略”主题论坛上,路博迈基金ESG研究总监房向、汇正财经首席研究员顾晨浩、前晨星大中华区ESG主管朱碧莹、标普全球大中华区ESG企业支持总监张雨锋展开了关于“全球经验的本土化再造: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创新边界”的圆桌讨论。
嘉宾们认为,越来越多的企业不再将ESG视作合规负担,而是将其深度植入日常运营和商业基因中,作为创造长期价值的引擎。
圆桌主持人、第一财经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可持续战略总监周旭峰表示,伴随着ESG标签越来越被淡化,实质性标准越来越嵌入到商业场景中,可持续发展也进入深水区,在这个过程中既要将全球标准和中国实际结合,又要平衡这些标准之间责任、价值和创新的边界。不管ESG未来叫什么,都将推动可持续商业进入新阶段。

把ESG从合规负担转化成优势
近年来,中国企业ESG可持续发展工作快速发展。标普2024年企业可持续发展评估结果显示,中国企业评分大幅度上升,超过全球绝大多数地区。今年2月发布的全球版企业可持续发展年鉴中,43家中国公司入选,涨幅为全球第一。
但随着ESG从倡导阶段进入落地阶段时,恰逢国际局势多变。在这样的形势下,很多中国企业也会很困惑,ESG这样一件花钱的事情,到底能给公司带来什么价值?中国企业如何将ESG合规负担转化为竞争优势?
对此,张雨锋的回答是,可持续发展正是为了保证企业能够长期永续发展,规避风险,把握机遇。
“ESG风险不像财务风险那么直接,但一旦暴露,不仅影响企业市值,甚至可能会引发退市。”他说,ESG报告在财务报告的基础上补充信息,能够帮助投资者、股东等相关利益方识别潜在风险。”
此外,ESG还具备探测企业新兴风险的能力。即使企业运营稳健,也有可能受到新兴风险的冲击。张雨锋说,这种风险是一种具体的、外部的、企业控制不了的,有长期影响的风险,“中美贸易战就是一个典型的长期新兴风险。”
房向也认为,ESG能够真正意义上增加投资人和企业的互信机制,对于长期投资是很重要的判断因素。
顾晨浩则认为,企业要走出国门,提升国际竞争力,必须与国际接轨,而ESG的评判标准有助于企业实现更长线的发展趋势。
ESG去标签,行业脱虚向实
过去一两年,ESG在全球范围内面临了一些阻碍。为使投资者免受夸大的可持续术语营销,欧洲证券和市场管理局发布ESG基金命名指南,规定使用相关术语至少需要80%的投资用于满足环境、社会特征或可持续投资目标。这一新规引发了一波基金更名潮。在美国,“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也已更名为“优选指数”。
张雨锋认为,ESG基金更名潮背后,是行业脱虚向实的过程。这不是退步,而是从过去激进的方式回归业务本质,更加关注ESG对业务增长、市值管理的作用。
朱碧莹也认为,基金更名的背后,说明ESG从标签化变得具有实质性。“以后可能一些名字中不含ESG的基金,也会考虑相关因素。从这个维度来说,企业做ESG实践的动力会更大。”
房向站在成熟投资者角度认为,如果ESG已经成为一家公司从长期战略到日常运营的一部分,并且从中得到正反馈,那么标签就不再必要。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全球可持续投资仍然处于比较主流的位置。朱碧莹引用晨星2024年底发布的ESG基金报告,去年四季度美国可持续基金有大量流出,但其他地方为流入;总规模约为3.2万亿美元,下跌4%左右,但根据晨星的分析,这一下跌主要是与全球宏观经济、股票价格波动有关,而不是ESG资产规模下跌。
张雨锋也认为,根据他的观察,欧洲ESG主流投资无论金额还是比例都保持稳健,没有任何退缩;美国由于特朗普政府上台有所调整,但也属于正常的波动过程。
在“世界语”与“方言”间寻找平衡
如何将ESG全球标准和中国实际结合,让中国特色ESG实践被全球理解?这场讨论还指向了“双向翻译”的重要性。
朱碧莹指出了中国企业ESG对外沟通时的“方言困境”:如果把标普、MSCI等评价体系比作世界语言,中国企业更像方言。她以乡村振兴为例,很多中国企业认为外资机构不会关注这一议题。但单就晨星评级来说,其实它们有7个议题、37个因子指标与乡村振兴高度相关。
因此,中国企业向外界展示ESG表现时,需要将“方言”更好转化成“世界语”,才能让中国ESG实践更好被了解。
房向希望,外资公募基金可以成为行业的桥梁,更好地告诉海外投资者,中国可持续发展处于什么阶段,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理念是什么。
在这个过程中,本土化探索至关重要。房向说,路博迈基金刚进入中国市场时就意识到ESG要本土化,要适应本土市场的竞争规则以及不断变化的监管要求。欧洲市场、亚太市场、北美市场规则各不相同,不能用同一套ESG的投资标准覆盖全球所有市场。
AI的双刃剑效应
近两年来,人工智能(AI)向各行各业快速渗透,当AI工具能快速生成百页ESG报告,从业者如何守住专业壁垒?
房向认为,AI具有双刃剑效应。AI的优势之一是降本增效,它能够轻易调取不同行业不同公司的ESG披露情况,搭建分析模型,因此数据整理、报告撰写等初级任务可能被取代。但反过来,当AI技术取代初级分析师,分析师就会缺失从初级到高级的3年培养期,从而造成行业的人才断档。
此外,AI可以做一些分析师做不了的事情,比如对于绿色债券等主题型产品,可以利用AI工具在追踪、验证、监督等工作中创造新价值,这是个体很难做到的。
房向还认为,AI谁来用、怎么用很关键。企业若用AI美化报告,将导致数据污染。届时投资者需要更多验证环节,反而会推高成本。
朱碧莹也认为,AI可以提高效率,但ESG的实质议题识别、利益相关方沟通仍需人类判断。如果把一份报告细分成各个步骤来看,会发现每一步都会有卡点,最终让AI写一份100页的报告,可能每一页人工改的时间,远远大于让一个人类介入、小部分用AI替代的时间。
相关阅读:
- 2025-04-26 14:15:00 “玉林制造,真是太棒了!”
- 2025-04-26 13:49:00 ESG撕下标签背后,行业正经历脱虚向实关键转折
- 2025-04-26 07:23:00 深夜突发公告,确定停牌!
- 2025-04-26 00:27:00 雄安改革身边事|疏解企业办税有了“首席联络员”
- 2025-04-25 15:45:00 聚焦建筑科技前沿技术,深圳龙岗牵线搭台“链”动发展
- 2025-04-24 22:32:00 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赛隆药业4月25日停牌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