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文化和科技,如何“双向奔赴”?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3-30 10:15:00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以促进新型文化业态的发展。面向数字化、智能化飞速发展并广泛普及的新时代,深度探索文化和科技的融合,既是发展、传承与保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应然之选,也是确保科技事业发展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行的必然选择。

以科技赋能文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创新与落实是每一个追求现代化发展的国家的共同价值选择。坚持以科技赋能文化,就是推动科学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应用与落实。这不仅能够促进文化的现代化表达与传播、实现文化的数字化传承与保护,还能为文化产业带来新的增长点。

科技赋能文化传承与保护。借助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可以实现对古籍文献、历史文物的数字化保护与创新性转化,使传统文化资源焕发新生。数智技术尤其是数字存储技术可以将原本难以保存的古籍文献、历史文物抽象化为数据形式使其在数字空间得到赓续。技术将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为中华文化的研究与保护提供了强大支撑。

科技赋能文化传播与表达范式的创新。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脑、手机等新媒体移动终端及其多元化的传播平台形成系列传播矩阵,构建更加开放的文化交流平台。此外,文化的内容创新以及传播与流转的过程也在科技创新中被重塑。人不再是文化内容创新以及信息传播的唯一主体,生成式人工智能、算法推荐技术等可以通过海量的数据学习,根据特定要求或者指令完成内容创新,并针对网络用户进行个性化、定制化的精准推送,使得网络用户接收到的信息愈发符合其个人兴趣和观点倾向。

科技赋能文化产业结构优化。科学技术作为当今社会的“第一生产力、第一竞争力”,从技术层面进一步提升了文化产业的生产力,优化了其产业结构,推动文化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进一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不仅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科技进步服务于社会全面发展目标的具体体现。

以文化赋能科技,兼顾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

坚持以文化赋能科技不仅是中华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更是科技发展的重要导向与动力源泉。

以文化赋能科技,有利于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平衡发展。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催生出“技术至上”“效率为王”的新的价值依赖,即对科技、对工具理性的依赖。在工具理性的影响下,人常常会出现对技术的过分依赖以及对结果的片面强调,而忽视过程中的人文关怀和价值意义。在社会实践中,器物、工具的理性化是以人的价值认同为前提的,价值理性的实现也离不开工具理性的帮助。因此,坚持以文化赋能科技,借助文化的滋养,促使科技产品和服务能够更好地融入人文关怀,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平衡发展,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精神层面的需求。

以文化赋能科技,有助于推动科技进步与应用更加贴合人类发展与国家发展的长远目标。人文智慧能够为科技发展提供丰富的历史视角、多样化的思维方式以及深层次的人文关怀。文化赋能科技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革新,也是推动科技发展以人为本、为人服务的关键策略。通过文化赋能科技,我们能够创造出既具有先进性又富有文化底蕴的技术成果,更好地满足人民的多样化需求,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

以文化赋能科技,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科技产品的文化认同,在科技产品中体会到价值归属感。文化核心价值融入科技,使科技产品不再只是冰冷的工具或产品,而成为融合历史文化、民族精神和社会价值的鲜活载体。这种融合不仅提升了用户对科技产品与服务的情感体验,增强了用户的粘性,同时也为科技创新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源泉。比如,《黑神话:悟空》就是文化与科技双向赋能的一次积极尝试。

构建有效机制

探索文化和科技的融合,必须构建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机制体系。从政策层面来看,政府应当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制定长远的战略规划和具体的扶持政策,从战略高度为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提供方向指引和政策支持;从社会层面来看,广泛的社会参与是文化和科技融合的重要保障,各类公益活动、展览展示能吸引更多人参与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实践,增进普通民众对这一领域的了解和支持;从法律法规层面来看,通过完善相关领域的立法以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确保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创新成果得到有效保障;从人才培养层面来看,通过逐步扩大文化和科技交叉型人才的教育与培养规模,为文化和科技的有效融合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同时,鼓励高校、科研机构、科技企业等开展交流与合作,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体系。

总之,文化和科技的融合本身就是一个双向赋能的过程,不仅提升了科技的人文内涵,也加速了文化的现代化进程。

(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笨百科 鲁ICP备202405338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