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经验举措清单发布 重庆渝中区救助帮扶困境儿童经验入选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3-31 19:54:00    

新重庆-重庆日报 记者 张莎 实习生 范传龙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国务院妇儿工委办公室、住房城乡建设部办公厅联合发布“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经验举措清单”,重庆市渝中区以“多措并举救助帮扶困境儿童”的创新实践成为全市唯一入选案例。

这一荣誉背后,是渝中区通过部门协同、精准施策、社会联动构建的全链条服务体系,为困境儿童点亮希望之光。

3月31日,在渝中区七星岗街道,13岁的豪豪(化名)正握着羽毛球拍练习挥拍动作。一年前,这个父亲早逝、与母亲相依为命的男孩被确诊为中度抑郁症,情绪极不稳定,甚至因小事与母亲发生肢体冲突。

渝中区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主动介入后,工作人员带着画板上门探访,从豪豪喜欢的羽毛球打开话题,逐渐让他敞开心扉。随后,民政部门链接“重庆思宝铭盾羽毛球训练基地”资源,为其争取到40节免费课程及运动装备,并建立多方沟通群跟踪进展;心理咨询师定期疏导情绪;社工鼓励他参与“春行半山崖线”自然徒步活动。

大雨中,这个曾拒绝下楼的孩子坚持走完4公里全程,到家后主动打电话报平安。他的母亲感慨:“他以前连丢垃圾都不愿出门,现在会笑着说‘不能辜负帮助我的人’。”

豪豪的转变,是渝中区困境儿童关爱体系的生动注脚。这些年来,渝中区打破民政、教育、残联、妇联等部门信息壁垒,动态监测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低保特困未成年人,建立“主动发现”机制精准识别需求。11名街道儿童督导员和79名社区儿童主任组成服务队伍,对监护薄弱、失学辍学、患病残疾等重点儿童“一人一档”建立成长记录册,去年累计探访800余人次,提供心理调适、关爱疏导等服务600人次。

社会力量的参与,进一步织密困境儿童守护网。渝中区招募“爱心妈妈”与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1+1”结对,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提供陪伴服务;联动企业资源,为困境儿童捐赠课程、床品、学习用品;社会组织在“童行渝中”徒步活动中设置自然寻宝、创意拼贴等环节,将4公里山路变为“移动成长课堂”。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笨百科 鲁ICP备2024053388号-2